
《《经济学原理》北大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分册 学习笔记》
第八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二十三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 对一个整体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 GDP是市场价值
所有的 全面的衡量
- 它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
- 不包括非法的
- 不包括没有进入市场的
最终的
- 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含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
- 物品与劳务
生产的 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 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 一个国家之内
- 在某一既定时期内
GDP的组成部分
- 消费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 投资 用于酱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 政府购买 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 净出口 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出口-进口)
真实GDP与名义GDP
-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 GDP平减指数 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100%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 GDP没有直接衡量使生活有意义的东西,但它确实衡量了我们获得过上这份有意义生活的许多投入的能力
- GDP几乎未包括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
- 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第二十四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 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 固定篮子 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 找出价格 找出每个野战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 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 计算通货膨胀率
- 生产物价指标 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
替代偏向
- 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相对较快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较慢或价格下降的物品
- 新产品的引进
-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 GDP平减指数反应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原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 消费物价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不同时期的货币数字
- 今天货币的数量=T年货币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 指数化 根据法律或协议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倾向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 名义利率 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 真实利率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第九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第二十五章 生产与增长
-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
- 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的技术知识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 储蓄和投资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 追赶效应 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更快的特征
- 来自国外的投资
- 教育
- 健康与营养
- 产权和政治稳定
自由贸易
- 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穷国实行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外向型政策会使其状况变好
- 研究与开发
人口增长
- 劳动力多
- 同时意味着消费者增多
- 稀释了资本存量
- 促进了技术进步
第二十六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 金融体系 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 债券市场
- 股票市场
金融中介机构 储蓄者可以 借以间接的向贷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 银行
- 共同基金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 对整个经济而言:储蓄必定等于投资
- 国民储蓄
- 私人储蓄
- 公共储蓄
储蓄与投资的含义
- 用宏观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投资指设备或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
可贷资金市场
-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 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政策一 储蓄激励
- 对利息收入征税大大减少了现期储蓄的未来回报,因此,减少了对人们储蓄的激励
经济学家和法律制定者建议改变税法以鼓励储蓄
- 这种政策影响哪种曲线
- 供给曲线向哪个方向移动
- 比较新均衡
- 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储蓄,则利率下降且投资增加
- 政策二 投资激励
政策三 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 挤出 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 此处模型认为可贷资金是指为私人投资筹资可以得到的资源流量
- 当政府通过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利率就会上升且投资减少
- 预算盈余增加了可贷供给,降低了利率,并刺激了投资
第二十七章 基本金融工具
- 金融学 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的应对风险的决策的学科
现值 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 未来值 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 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 本息=(1+r)ª×本金
风险管理
- 风险厌恶 不喜欢不确定性
保险市场
- 保险的冻是消除生活中固有的风险,而是效的分摊风险
两类问题的困扰
- 逆向选择 高风险的人比低风险的人更可能申请保险
- 道德风险 购买保险后,对谨慎从事以规避风险的激励小了
企业特有风险的多元化
- 多元化 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 企业特有风险 只影响一家公司的风险
- 市场风险 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 多元化可消除企业特有风险,但不能消除市场风险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
- 对风险和收益某种组合的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这反映了他的偏好
资产评估
基本面分析 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 你自己通过阅读公司的年度报表进行所有必要的研究
- 依靠华尔街分析师的建议
- 购买共同基金,它有进行基本面分析并替你作出决策的基金经理
有效市场假说 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 信息有效 以更改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 随机行走 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 市场非理性
第二十八章 失业
失业的确认
如何确认失业
- 就业者 失业者 非劳动力
- 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 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
- 摩擦性失业 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 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
- 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 失业保险 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最低工资法
- 如果工资由于任何一种原因高于均衡水平,就会导致失业
- 领取最低工资的工人往往是年轻人
- 领取最低工资的工人往往爱教育少
- 领取最低工资 的工人更可能从事部分时间工作
- 小时工资等于或低于最低工资 的工人最多的行业是休闲和接待
- ............
工会和集体谈判
- 工会 与雇主就工资 、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效率工资理论
- 效率工资 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四种理论
- 工人健康
- 工人流动率
- 工人素质
- 工人努力程度
第十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二十九章 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 流动性 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 计价单位
- 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种类
- 商品货币 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 法定货币 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 通货 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 活期存款
联邦储备体系
- 联邦储备(Fed)美国的中央银行
- 美联储的结构
银行与倾向供给
- 准备金 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 部分准备金银行 只把部分存款做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 准备金率 银行作为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货币乘数 银行体系用单位货币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 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
- 银行资产 银行的所有者投入机构的资源
- 杠杆 将借到的资金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
- 杠杆率 总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
资本需要量 政府管制确定的最低银行资本量
- 目的是确保银行能偿还其储户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如何影响准备金量
- 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货款
- 贴现率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如何影响准备金率
- 法定准备金
- 支付准备金利息
控制货币供给中的问题
- 不能控制家庭选择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货币量
- 不能控制银行选择的贷款量
- 联邦基金利率 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短期)贷款时的利率
第三十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注入的影响
- 货币数量论 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浃,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 名义变量 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 真实变量 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 古典二分法 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 货币中性 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方程式
- 货币流通速度V=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P*产量(真实GDP)Y/货币量M
- 数量方程式 MV=PY
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 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
费雪效应 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 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成本
- 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所以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 皮鞋成本 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因为经常地去银行会使你的鞋磨损得更快(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菜单成本 调整价格的成本
- 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
-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 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 混乱与不方便
-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 通货膨胀不好,但通货紧缩可能更坏
第十一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三十一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封闭经济
- 开放经济
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及净出口
- 出口
- 进口
- 净出口NX 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
- 贸易余额 又称净出口
- 贸易盈余 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 贸易赤字 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 贸易平衡 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影响因素
- 消费者对车内与国外物品的嗜好
- 国内与国外物品的价格
- 人们可以用国内通货购买国外通货的汇率
- 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收入
- 从一国向另一国运送物品的成本
-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
- 资本净流出NCO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
影响因素
- 国外资产得到的真实利率
- 国内资产得到的真实利率
- 持有国外资产可能觉察到的经济与政治风险
- 影响国外对国内资产所有权的政府政策
- 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相等
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
- 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 国民储蓄S=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政府购买G=投资I+净出口NX=投资I+资本净流出NCO
国际交易的价格:真实汇率与名义汇率
- 名义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 真实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 真实汇率是一国出口与进口多少的关键因素
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 购买力平价 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逻辑
- 一价定律 认为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否则就有未被利用的可以获取的利润的机会
- 平价意味着平等
- 购买力平价说明,一单位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应该有相同的真实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
- 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 如果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在国内和国外总是相同的,那么,真实汇率就不会改变
- 当中央银行发行了大量货币时,无论根据它能买到的物品与劳务,还是根据它能买到的其他通货,这种货币的价值都减少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 许多物品是不容易时行贸易的
- 即使是可贸易物品,当它们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并不总能完全替代
第三十二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两个开放经济模型可贷资金市场
- 在均衡利率时,人们想储蓄的量正好与合意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量平衡
外汇市场
- 在均衡的真实汇率时,由美国物品与劳务净出口所引起的外国人对美元的需求正好与由美国资本净流出所引起的来自美国人的美元供给相平衡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资本净流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
- 真实利率和资本净流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 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政策和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政府预算赤字
-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引起货币升值,并使贸易余额向赤字方向变动
- 贸易政策 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政府政策
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 资本外逃 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第十二篇 短期经济波动
第三十三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衰退 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 萧条 严重的衰退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如果经济听货币量翻了一番,每一种东西的成本就翻了一番,而且每个人的收入也会翻了一番
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经济学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 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 总需求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 家庭、政府、企业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 总供给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 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 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
- 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 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 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抵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 当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 相反,不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利率上升时,货币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总供给曲线
-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技术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 自然产量率 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 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
-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 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 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黏性工资理论
- 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 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
黏性价格理论
- 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价格调整反应滞后的企业,其价格会引起销量的变化,既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错觉理论
- 物品与劳务的供给者可能只注意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了,并错误的推断他们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在他们的错觉得到纠正前,他们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增加供给量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 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还是总供给曲线移动(或者两者都移动)
-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 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务产量的波动
- 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的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 滞胀 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 那些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的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只能是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第三十四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利率效应的分析步骤
- 较高的物价水平货币需求
- 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
- 较高利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货币供给的变动
- 当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当紧缩货币供给时,它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政府政策中利率目标不作用
- 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应运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
- 旨在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倾向供给减少,又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 财政政策 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 政府购买的变动
- 乘数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支出乘数的公式
- 边际消费倾向MPC 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 乘数=1+MPC+MPC²+MPC³+...... 无穷几何级数
- 因为MPC<1 所以 乘数=1/(1-MPC)
- 乘数和产生是因为更高的收入旨趣更大的消费支出。MPC越大,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大,因此乘数也越大
挤出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 当政府增加200亿的购买时,物品与劳务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大于或小于200亿,这取决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
- 税收变动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
1946年美《就业法案》两种含义
- 政府应该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
- 政府应该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作出反应以便稳定总需求
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
- 主要论点 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滞
- 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第三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 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 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总需求、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在长期中产量和失业均处在各自的自然率水平
- 自然的含义
使理论与证据一致
- 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
- 由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工资 ,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是决定短期总供给曲线位置的一个因素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 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 意味着并不存在稳定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自然率假说的自然试验
- 自然率假说 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 供给冲击 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 牺牲率 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与无代价地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 理性预期 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 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
- 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 格林斯潘时代
- 金融危机期间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三篇 最后的思考
第三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正方
- 如果放任不管,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
- 经济衰退对社会无益,它借钱脱销原绝对浪费
- 社会没有理由要受到经济周期高涨与低落的折磨
反方
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可以用来稳定经济,但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政策有重大障碍
- 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发生作用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 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
- 一个患病的经济体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增加支出
- 较多的投资支出增加了总需求,并有助于生产和就业恢复到正常水平
减税
- 减税对总供给与总需求都有重要的影响
- 减税的优点是分散了支出决策,而不是依靠集中的极不完善的政治过程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按规则制定
- 相机抉择没有限制缺乏能力及滥用权力
- 相机抉择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高于合意的水平
相机抉择
- 灵活性
- 所谓的相机抉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假想的
- 任何一种规则必然面临详细说明准确规则的艰难任务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六种通货膨胀成本
- 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
- 与频繁的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
- 相对价格变动性提高
- 由于简洁非指数化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税收义务变动
- 心迹诗人单位引起的混乱与不方便
- 与用货币表示的债务相关的财富任意再分配
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正方
- 政府债务最直接的影响是把负担加在了子孙后代纳税人身上
- 政府增加其债务时,子孙后代就会出生在一个低收入和高税收的经济中
反方
- 政府债务问题往往被夸大了
-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